×
大英博物馆获10亿英镑中国陶瓷捐赠,创英国博物馆史上最高纪录

在2024年11月15日这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全球文物界以及无数热爱文化遗产的人们共同见证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历史时刻:英国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基金会宣布,将其精心珍藏的约1700件中国陶瓷稀世珍宝,毫无保留地捐赠给了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基金会对于文化传承与共享的崇高追求,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

这批藏品无疑是全球范围内除中国内地以外,规模最大、品质最优的中国陶瓷收藏之一。据专业机构保守估计,这些珍贵的文物总价值高达约10亿英镑,堪称无价之宝。此次捐赠不仅是大英博物馆自1763年建馆以来所接受的最大一笔私人捐赠,更是全球艺术史和文化交流领域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自2009年起,这批珍贵的中国陶瓷藏品便在大英博物馆的第95号展厅——那个被无数游客所熟知并赞誉的中国瓷器厅中展出。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驻足观赏、细细品味。而此次捐赠后,这些藏品将正式成为大英博物馆的永久馆藏,继续向全球观众开放,供人们欣赏、学习与研究。这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大英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文化交流与互鉴贡献更多力量。

这批珍贵藏品的来源,要追溯到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1892-1964)的私人收藏。大维德爵士是一位出生于印度孟买的杰出人物,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艺术眼光。20世纪20年代,在继承父亲在南亚和远东地区的家族生意后,大维德爵士开始频繁地到访中国。在此期间,他凭借着对陶瓷艺术的深厚热爱与独到见解,通过多种途径,包括从官方机构或民间收藏家手中购买,精心搜集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精品。这些藏品不仅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更承载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厚情谊。

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

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Victor David,1892年-1964年)一生酷爱中国瓷器,是全球知名的中国瓷器收藏家之一。他出生于印度孟买一个颇有名望的犹太裔家庭,后移居伦敦。他是萨森·大维德爵士(Sir Sassoon Jacob Hai David)和汉娜·萨森(Hannah Sassoon)夫妇的长子。萨森和大维德均是印度的犹太裔望族,十八世纪后期和十九世纪定居孟买。他们通过经营银行业、纺织业以及鸦片生意获取了巨额财富。

14世纪成化皇帝用来盛酒的鸡形装饰酒杯
藏品之一:14世纪成化皇帝用来盛酒的鸡形装饰酒杯

龙泉青釉盘龙盖罐 大维德基金会旧藏
龙泉青釉盘龙盖罐 大维德基金会旧藏
1351年发现的中国瓷器花瓶David vases
藏品之一:1351年发现的中国瓷器花瓶David vases
大清雍正年制款粉彩花鸟纹抱月瓶 大维德基金会旧藏
大清雍正年制款粉彩花鸟纹抱月瓶 大维德基金会旧藏

此次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基金会的慷慨捐赠,无疑是将这批原本属于私人珍藏的中国陶瓷瑰宝,转化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公共资源,其意义深远且重大。大英博物馆信托基金会的主席,同时也是英国前财政大臣的乔治·奥斯本,对这一捐赠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他强调,这一无私的捐赠不仅体现了捐赠方对大英博物馆的深厚信任,更是对博物馆在全球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高度认可。这些珍贵的藏品,无疑将成为全球范围内中国陶瓷爱好者和研究者梦寐以求的宝贵资源,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无尽的灵感与素材。

大维德爵士中国艺术基金会和研究基金会的主席Colin Sheaf也对此次捐赠表示了高度的赞赏。他指出,自2009年这批藏品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以来,已经吸引了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这些藏品不仅在大英博物馆内熠熠生辉,还曾借给中国的博物馆以及美国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地,供全球公众欣赏。同时,它们也一直是全球学者研究的热点,这些举措都完美地契合了基金会的慈善目标。

今年,恰逢大维德爵士首次访问中国100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使得基金会的捐赠决定更具历史价值。基金会受托人决定,将这批珍贵的藏品永久捐赠给国际知名的历史藏品公共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心——大英博物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捐赠的最终实现还需获得慈善委员会的正式批准。

捐赠后,部分文物将再次踏上国际交流的旅程,被借给中国上海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地展出,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互鉴。然而,这一捐赠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方面,大英博物馆在文物管理方面曾曝出严重问题,去年发生的约2000件藏品失窃事件让人们对其保管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这批价值连城的中国陶瓷藏品,文物的安全保障无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另一方面,这批陶瓷藏品原本属于中国,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尽管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展示着中国陶瓷艺术的魅力,但文物的归属问题始终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在全球对文物归还问题日益重视的今天,这批藏品的捐赠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文物合法所有权和文化主权的深入思考。一些人认为,从道义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些瓷器应当回归中国,因为它们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英博物馆获捐1700件中国陶瓷藏品这一事件,既展现了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积极意义,又触及了多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物相关问题愈发复杂多变,涉及到文化、历史、法律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我们期待各方能够秉持开放、包容、合作的精神,共同妥善处理这些问题,让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继续闪耀光芒。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找到更加合适的方式和途径,让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祖国怀抱,使它们的文化价值得以完整延续和发扬光大。

大英博物馆外
大英博物馆外
大英博物馆内
大英博物馆内
大英博物馆 95号展厅
大英博物馆 95号展厅

大英博物馆新展出的大维德藏瓷,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类:不同时期铭款瓷、十到十二世纪宋代名窑瓷、十五世纪明代精品瓷和十八世纪清宫皇帝御用瓷。尽管他收集的元代瓷较少,但其先后收藏的一对用作寺庙供器的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却享誉海内外。这是迄今为止存世的年代最早且具明确纪年青花瓷,现已成为元代青花断代的标型器。

大维德青花瓷瓶
大维德青花瓷瓶

这对瓷瓶堪称大维德爵士收藏生涯中的巅峰之作,是享誉全球的陶瓷艺术瑰宝,长久以来被学术界与鉴赏界亲切地称为“大维德瓶”。它们在陶瓷艺术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其非凡的重要性源自瓶颈一侧镌刻的一段带有明确纪年的祭祀铭文。这段铭文不仅为研究中国青花瓷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更成为了中国青花瓷断代研究中的标志性器物,对于确定青花瓷的年代具有至关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大维德爵士的丰富藏品中,带有铭文的瓷器占据了显著优势,其数量比无铭文的瓷器高出百分之五十八之多,这无疑是他个人收藏的一大亮点。大维德爵士对带有帝王年款的瓷器情有独钟,他精心搜集了从1403年至1911年间几乎涵盖了所有种类的带有帝王年款的瓷器,这些瓷器构成了他藏品中数量最为庞大的一部分。这些珍贵的瓷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实用的瓷器生产年代序列,使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明清两代瓷器制造业的发展脉络,更集中展现了这两个朝代制瓷技艺的精湛水平以及帝王们独特的审美情趣。每一件瓷器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元 景德鎮窑蓝釉白龙戏珠纹盘
元 景德鎮窑蓝釉白龙戏珠纹盘
明官钧窑丁香紫釉菱口花盆
明官钧窑丁香紫釉菱口花盆
明永乐时期景德鎮窑铜红釉碗
明永乐时期景德鎮窑铜红釉碗

维德爵士不仅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于收藏事业之中,更对藏品的整理与出版工作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他凭借自身深厚的汉语功底,对古物、铭文以及历史文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大维德爵士在成书于1388年的中国古代文物鉴赏名著《格古要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译注工作,其译著在他去世后得以出版,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物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1950年,大维德爵士签订了捐赠协议,决定将自己的珍贵藏品捐赠给社会。伦敦大学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并选定市中心一处风格典雅、历史悠久的十九世纪楼房作为大维德基金会的临时办公与展示场所。尽管大维德爵士对藏品的陈列展出抱有极高的期望,但不幸的是,他后来身患重病,不得不在美国接受治疗。然而,即便在病榻之上,他依然心系基金会,通过书信的方式向伦敦大学发送了关于美术馆设计与布置的详细指导,确保每一处细节都能符合他的期望与要求。

此外,大维德爵士还慧眼识珠,选定了希拉·约克·哈迪(她后来成为了他的夫人)作为其藏品的第一位负责人。希拉以其专业的素养和敏锐的眼光,为大维德基金会的藏品管理与展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更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与历史文化熏陶。

大维德爵士夫妇在纽约
大维德爵士夫妇在纽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admin@wordpress.com

相关文章

《暮然回首》热映:藤本树的创作历程

随着动画电影《蓦然回首》的热映,我们又通过另...

读出全部